看看這三年來大明發(fā)生了多少大事,第一就是天災,大旱,大水,這是小冰河期在發(fā)威中,往后會越來越寒,隨后撫寧候朱永佩平虜將軍印充總兵官,都督劉玉劉聚充左右副總兵,太監(jiān)傅恭顧恒監(jiān)軍,右副都御史王越參贊軍務,以京兵萬人,宣府大同兵各五千人往延綏征討韃靼。
巡撫延綏等處左副都御史王銳上言邊事,詔令征調(diào)民夫筑城守邊。
兵部尚書白圭等上言,京師之地饑荒起,浙江病役流行,四方災異頻發(fā),荊襄流民動以數(shù)十萬計,衣食所迫,奸盜由之,不可不防。
成化七年,安南攻占占城,王越率兵十萬征討韃靼,因兵部尚書白圭推薦,任原浙江布政使余子俊為右副都御史、巡撫延綏。子俊請筑邊墻,兵部奏請暫緩。延綏本治吳堡,子俊移鎮(zhèn)榆林,加強防御。此后延綏通稱榆林。朱永、王越敗韃靼兵,建議“搜套”,兵部不準。項忠至襄陽,進攻起義軍。李原在竹山縣被俘死。頂忠遣散流民,沿路被殺及因饑餓疾疫死者數(shù)十萬人?!?br/>
成化八年,四川榮縣農(nóng)民起義,攻占縣城,占據(jù)府庫,放掉獄囚,然后又攻犍為縣,所到之處均獲大勝。朝廷兵力不足。
安南數(shù)次越界,黎灝派兵侵據(jù)廣西憑祥。以后數(shù)年中,又侵廣東瓊州、雷州、珠母海(北部灣),廣西之龍州、上下凍州及云南之臨安府(建水)、廣南府、鎮(zhèn)南(南華)亦屢告警。當時安南進貢一直由廣西入境,但黎灝一直有侵略云南之野心,適逢鎮(zhèn)守云南中官錢能貪恣,遣指揮郭景取其進貢之物,黎灝遂以解送廣西龍州逃犯為由,假道云南入境,且發(fā)兵于其后,云南大憂。兵部言云南非貢道,龍州罪人宜解廣西,不必赴京。成化八年五月,兵部命廣西布政司移咨黎灝,曉以大義,令其保守故疆,不許越界,且令其遣人來與廣西三司官勘覆龍州及上下凍州等處邊界,設立界址,永為遵守。
東南沿海發(fā)生大水災,江海暴溢。蘇州、松江、揚州水災,浙江海溢,杭州、紹興、嘉興、湖州、寧波五府水災,淹沒田禾,漂毀官民廬舍畜產(chǎn)不計其數(shù),溺死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余人。于是,令筑海堤,以防海溢并利洪水入海,自海鹽至上海筑三萬四千一百六十九丈,上海華亭至嘉定筑一萬七千七百四十八丈,高一丈七尺,下寬四丈,上寬二丈。征調(diào)沿線所有民夫達五十萬。
緊接著土魯番攻占哈密,哈密乃西城之咽喉,如棄而不救,恐赤斤蒙古(甘肅玉門西)、罕東(甘肅敦煌)等衛(wèi)亦為之所脅,釀成邊患。憲宗乃命都督同知李文、右通政劉文前往甘肅經(jīng)略,并遣錦衣衛(wèi)千戶馬俊往諭土魯番,使其歸哈密侵地。文等乃與罕慎及赤斤、罕東等衛(wèi)集兵進討。
因京畿之地響馬盜賊四起,京城改設二巡撫,舊制京師八府只設一巡撫駐薊州。因韃靼寇邊,一官不能兼顧,遂于成化八年應都給事梁璟之請設東、西二巡撫:東治順天府、永平府,駐遵化;西治保定等六府,兼提督紫荊關(guān)、倒馬關(guān),駐真定。遂為永制。
章子俊為了自身安全著想,為了家人,也為了這些年來跟隨自己的莊戶們,決定加高加寬二年前修筑的土圍子墻,做成邊墻那邊的團堡模樣,又往東收了三十里村及崔家樓村,把這二個村全劃入平安伯府屬地內(nèi),目前屬地有原先的二十頃,擴大到了六十頃,全賴這一場災后危機。此話還得從頭說起。
成化六年,隨著秋收后,章子俊的糧食已經(jīng)無憂,足夠全莊所有人家食用一年有余,還有雞鴨魚肉食。
在這樣的饑荒之年,唯有平安伯府轄地內(nèi)種植莊稼,整個順天府地內(nèi)全是逃荒流民,土地拋荒,章子俊就讓章二寶利用手中的玉米、紅薯、土豆三寶換取東面有主的土地,起先是幾戶人家,慢慢地饑荒越來越嚴重了,來伯爵府換糧食,主動來依附的人家越來越多,到了成化八年,把整個三十里村及崔家樓村全兼并了過來??梢哉f用最小的代價,換取了大片土地。
這也取決于古代救災不對路子,朝廷只是免去了受災之地的稅糧外,撥一些救災糧,地方官府沒有及時提供災后復耕復產(chǎn)所致。這就像一個無底洞,撥多少救災糧,就如滴水入海,搭最多的施粥棚也撐不了幾時。
而章子俊正好用“三寶”換取這些土地進行復耕復種,全部改中“三寶高產(chǎn)糧”應急,余下把上好的田地播種小麥、粟米之類。
隨著土地上出產(chǎn)的“三寶”糧越來越多,朝廷中的一些官宦人家、以前的同事、同年常常來打秋風,討要種子也在自家莊園內(nèi)種植,對于這些,章子俊有求必應,這樣做很符合章子俊的世界觀,比如精鹽、用煤爐子,讓大家種上“高產(chǎn)糧”這些,不求回報,都可以幫著還鼓勵大家推廣,讓大家都能得到好處。
鑒于平安伯這樣”大方“及個人操守,自有人為章子俊鳴不平了,大明有這樣一位,不求回報,一心為國的人,在家務農(nóng)有點說不過去了,要求朝廷為章子俊官復原職。
章子俊寒門出身,所以得到了一幫寒門官員的響應和支持,可惜這些官員地位不高,官職微小,正好有都察院奏兩京并天下諸司文卷,要求遣御史刷吏牘,朝廷遂命御史七員分赴各地,聶友良、洪性往兩京,龔盛往浙江,程宏往江西,馬震往福建,魏秉往四川,樊瑩往湖廣,云南、貴州、遼東及萬全都司由巡按御史兼任。其余南北直隸、山西、山東、陜西、河南及兩廣因有災傷暫且停止,待豐年再行辦理。后定三年一刷之例。
章子俊掛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按南北直隸救災事宜。什么是遣御史刷吏牘?就是監(jiān)察地方上的文武官員,巡按御史的職責是“代天巡狩”,相當于欽差的身份,職權(quán)重大,所以為防止久居一地與地方上產(chǎn)生利益糾葛。按照規(guī)定,巡按御史所負責的片區(qū)必須要實地巡查,“偏僻州縣,俱要一體遍歷”,對于所歷州縣官員貪贓枉法、作奸犯科等行為,五品以上可以上疏彈劾,聽候圣裁,以下官員如果情節(jié)惡劣,可以先斬后奏,直接罷黜。比如正統(tǒng)年間的巡按御史韓雍,在巡按江西地方時,發(fā)現(xiàn)當?shù)毓倮糌澞L嚴重,直接罷免五十七人,這在當時被傳為美談,可見巡按御史職權(quán)之重。
除了考察官吏,巡按御史的核心職責還有一條,即舉薦人才。因為人才是凈化官僚隊伍,促進長治久安的重要因素,所以明朝歷代帝王無不標榜對賢才的重視。巡按御史因為久在基層,更能夠接觸到鄉(xiāng)野間的遺賢,所以在《大明會典》里,即對巡按御史的出巡事宜有詳細規(guī)定:“體知有司等守法奉公,廉能昭著者,隨即舉奏”。
此外,巡按御史在巡按州縣時,如果遇到案件,不論是上到殺人放火的刑事案件,下到雞鳴狗盜的刑事案件,都必須受理,代表皇權(quán)做出公平裁決。
總之,因為巡按御史是風憲官,可以聞風奏事;同時又是代天巡狩,等于皇帝在各地的耳目,所以在地方上什么都可以管,什么都可以問,權(quán)力極重。
那么問題來了,明代是最講究政治制衡的朝代,巡按御史在地方上擁有近乎于無限的權(quán)力,皇帝是怎么規(guī)避他們以權(quán)謀私,又是怎樣制衡他們的呢?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(xù)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