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路上走走停停,大概到兩天后的下午,劉盈一行,便抵達了三原。
與位于鄭國渠下游段的蓮勺相比較,三原縣城無疑是更大了些,也更為堅固了些。
究其原因,便是因為三原縣,地處涇水-鄭國渠交叉口。
三原以西數(shù)十里,便是涇水;以北十數(shù)里,便是鄭國渠。
準確的說,是鄭國渠自三原西北方向約五十里的位置,從涇水分流而出。
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優(yōu)勢,使得三原縣,早在鄭國渠尚未修建的戰(zhàn)國時期,便傍著涇水豐沛的水資源,吸引了渭北無數(shù)農(nóng)戶聚居。
雖說后來,秦修鄭國渠,使渭北的人口分布相對均衡了些,又加上秦末戰(zhàn)火,也使得三原縣的人口數(shù)銳減。
但饒是如此,如今的三原,也依舊是個戶口近二萬,人口超八萬的大縣。
——要知道即便是長安,如今也才不過五萬余戶,二十余萬口!
在關東,尤其是土地貧瘠,地廣人稀的代、趙、燕等地,一些稍小一點的郡,也才不過十來萬人口!
如此高密度的人口分布,又是地處渭北沃土之上,三原附近的土地相較于關中其他區(qū)域,自然也就相對稀缺了些。
好在劉盈此行,并沒有打算久留,便也沒遣人尋找落腳之處,乘車自三原穿過,便直奔三原以北的鄭國渠施工地。
輦車走出三原不過數(shù)里,不出劉盈所料,陽城延便騎著一匹騾,緩緩來到了劉盈車駕前。
“少府請上輦,隨孤同行?!?br/>
簡單問候一番,劉盈便大咧咧一招手,將陽城延叫到了自己的太子輦車之上。
待陽城延假意客套一番,終還是‘盛情難卻’的坐上輦車,劉盈也沒多繞彎子,直入正題。
“渠上游之事,如何?”
正身發(fā)出一問,劉盈便稍做出一副嚴肅的神情,等候起了陽城延的答復。
實際上,陽城延也只是比劉盈,早從長安出發(fā)了那么幾天。
幾天前,大約在陳平持節(jié)折返長安之時,陽城延,都還在長安,主持著糧食官營的準備工作。
但這絲毫不妨礙劉盈一開口,就直接問起修整鄭國渠的事。
果不其然,劉盈話音剛落,陽城延便稍一拱手,將早已打好的腹稿盡數(shù)道出。
“稟家上?!?br/>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(xù)閱讀。